Category Archives: 设计

关于Apple Watch体验设计的一个细节

By | 产品, 技术, 设计 | No Comments

在设计Apple Watch体验的时候,比较重的交互是希望引导用户到手机上进行交互的。那么这个时候需要考虑,在Watch使用到不同页面的时候,在手机上如何打开你的App?以及在手机App上以什么样的条件进入到哪个页面?

在手机上如何打开你的App?

苹果提供了Handoff的方法,那么当用户打开手表上你的App中你想显示Handoff的页面时,如果点亮iPhone,那么在iPhone的左下角就会出现你的App图标,用户按住左下的图标上滑就可以打开你的App了。

QQ20150529-2@2x

但是当前这部分的体验有一个痛点,如果用户习惯使用Home键进行解锁且使用TouchID,那么就很难使用这个功能了,希望苹果可以在iOS9中修复这样的问题。但是如果iOS9把左侧变成了Homekit使用的位置就苦逼了。

如果用户按照Home键和TouchID躲过了刚才的流程,那么也可以通过共享文件机制,在app打开的时候通过共享文件查到用户是从手表上的哪个界面过来的,从而提示用户跳转到刚才操作的位置。不过这个操作流程比Handoff的打开流程比,就费劲一些了。

在手机App上以什么样的条件打开什么页面?

不是说handoff打开你的app就ok了,还需要精确定义手机页面和手表页面的关系。这个就case by case了

微信6.2在更新加入了对于handoff的支持,而且终于加入了对于通知(Long-Notification)的回复支持。我一直觉得支持回复比在手表上刷朋友圈靠谱多了。

换工作了

By | 产品, 技术, 生活, 设计 | No Comments

今日办理了离职手续,离开了时光网。这次离职是因为女友的事情而起,但最终却是因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变化而落地。随着和女友交往越来越深入,异地恋的问题也就愈发凸显。因为自己一直在北京的原因,女友的情绪也变的越来越糟糕。所以决定换一个可以有更多时间在上海陪女友的工作。在寻找新机会的过程中自己对于自己职业发展又进行了一次思考。

说在前面

这个观点其实伴随着我对于现在趋势的两点认知:

  • 因为工具越来越先进,掌握技能的时间大大缩短
  • 小公司是未来的方向,获取资源的成本在不停下降

反思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缺陷

按照之前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,更多的是发展成为产品型或者管理型。但是在之前的职业发展中,基本都没考虑自己的两个爱好。也就是开发和设计。

作为产品型发展,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两个优势,就是责任心和好奇心。自己对于自己的产品很负责,且对于自己不懂得东西比较好奇,经过时间的积累且运气较好的情况下,可以在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方面有比较好的成长。

但是这里忽略到了一个问题:投入产出比。当你长期持续在一个领域投入了过多的精力,那么的你的投入产出比是不停的增大的。花费相同的精力,但是产出会越来越小,也就会遇见我们通常所说的瓶颈。

所以当思考到这一点的时候,就会发现:

如果将自己的爱好开发和设计带入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当中,也许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

直觉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想法。于是在求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验证,果然市场是对于这样全栈定位的人是有刚需的。那么基本认定了,这是一个可以实践的想法。

继续完善

但是仅仅市场需要就够了吗?当然不是,做这种产品、设计、开发的全栈未来的发展有空间吗?在什么样的位置可做发挥最大的价值呢?带着这两个问题又进行了一波思考。

毫无疑问这样定义的全栈是初创企业所需要的,你能够一个人提供一个小团队的战斗力。但是这样的价值更多的适合从无到有,而不适合去做稍大规模和复杂度更高的事情。

那么当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以后,刚才说的这种全栈能够提供怎样的价值呢?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:

  • 更容易了解对方的想法,进行管理会更得心应手
  • 思考全局会更为全面,做出的架构会更合理
  • 对于流程了解的更全面,可以提出更优化的流程,节约企业成本

当然,这样的定位也很适合去创业 XD

总结几句

总结一下,基本就是放弃过去只做产品的局限,在开发和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实践。

 

如何摆脱线性思维

By | 设计 | No Comments

avter_full

通常,经过系统的教育,一个人会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思维。这样的思维对于分析问题,对于能够把事情说明白,也许是够用的。

但是,在设计的过程中或者是在你全方位思辨一个问题的过程中,这种逻辑的用武之地就小了很多。因为通常逻辑都是讲因,讲果,依靠论据。逻辑思维的特点使其屏蔽了发散性和直觉性,所以通常我都会把逻辑思维归类于线性思维。

可是很多时候对我来讲,或者对于男生来讲,逻辑思维已经是一种习惯了,很难去改变自己,适应发散式的思维。这里我要分享我自己的使用的工具,和我试图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的一些尝试。 Read More